近日,我公司申報的沙格列汀、奧硝唑原料藥經過全體三藥人不懈努力,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上市,藥品審評中心信息公開平臺狀態轉為“A”。 沙格列汀是一種高效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抑制劑,通過選擇性抑制DPP-4,可以升高內源性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GIP)水平,從而調節血糖。 奧硝唑,化學名為1-(3-氯-2-羥丙基)-2-甲基-5-硝基咪唑,是一種5-硝基咪唑類抗生素,用于治療由脆弱擬桿菌、狄氏擬桿菌、卵園擬桿菌、多形擬桿菌、普通擬桿菌、梭狀芽胞桿菌、真桿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鏈球菌、幽門螺桿菌、黑色素擬桿菌、梭桿菌、CO2噬織維菌、牙齦類桿菌等敏感厭氧菌所引起的多種感染性疾病。 我公司將為制劑廠家提供優質的原料藥。
因為疫情的影響,揚州市三藥制藥有限公司的新春年會已經與大家闊別了兩年。 這兩年,三藥人面對疫情的沖擊,迎難而上、自強不息,在全公司員工的團結拼搏、共同努力下,開放創新、行穩致遠,揚州三藥取得了良性健康的發展。 在北京蘇香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和揚州市龍尚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壬寅虎年的新春年會,以三藥員工內部聯歡的形式于2022年2月6日在揚州宜陵鴻源大酒店成功舉辦。
最近召開的各地兩會上,多地公布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施工圖”。北京將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穩步推進碳中和行動;上海將啟動崇明碳中和島、長興低碳島、橫沙零碳島建設,積極打造碳中和示范區;浙江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各地正在邁出堅實步伐。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之年。節能降耗扎實推進,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潔能源消費快速發展,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消費比重達到25.3%,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達到2.48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9.8%;綠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45.6%、42.1%……這一年,我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才能更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難在“體系”;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難在“全面”,關鍵在于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比如,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就要統籌能源保供穩價、能耗雙控等。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同比增長4.7%,有效保障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和經濟平穩運行;同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實現能源消費逐季回落。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需要充分認識實現“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工作全過程,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對各地來說,綠色低碳發展,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機遇。比如,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廣東大力推進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新投產海上風電549萬千瓦、光伏發電225萬千瓦、抽水蓄能70萬千瓦。在北京,為助力“綠色冬奧”提供具有低排放特點的天然氣和氫能源,國家管網集團新建的4條線路去年底全部完成投產供氣,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企業相繼建成30多個加氫站投入使用。這背后,是北京冬奧會對綠色清潔能源的高度重視,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了全部場館100%綠色供電,預計共將消耗綠色電力約4億千瓦時,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抓住綠色低碳發展帶來的機遇,才能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期盼。小到城鎮綠色節能改造、建筑光伏一體化,大到環境托管服務的推行、綠色環保產業的壯大,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任重而道遠,迫切需要“致廣大而盡精微”地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善于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以系統觀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我們一定能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春節前后是醫藥生物企業年報業績預告密集披露期。巨潮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月10日,已有209家A股醫藥生物企業預告了2021年業績情況。從預告類型來看,125家公司“預喜”:其中預計業績大幅上升的企業達到97家,凈利潤增幅最大的是熱景生物,最高預計達到1996%,力生制藥、哈三聯兩家企業緊跟在后,凈利潤增幅同樣超過1000%。業績預降的77家企業中,凈利潤降幅最大的是太安堂,變動幅度最高或達-3690.44%;而預虧額最高的則是百濟神州,凈虧損達85.42億~110.12億元。 百濟神州4年虧損300多億 燒錢、“內卷”,創新藥企難盈利 根據申萬二級行業分類,截至2月10日,生物制品板塊已有26家公司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預虧企業為9家,其中預虧額最高的是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的業績預報是在其上市公告中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預計2021年營收68.5億~80.2億元,凈虧損85.42億~110.12億元,較上年同期有所減少,主要系2021年度主營業務中自研產品銷售規模持續擴大,期間還獲得了技術授權收入,同時研發項目增加、項目進度不斷擴展推進。 高額的研發成本拖累盈利。眾所周知,新藥的研發是非常燒錢的,對于百濟神州來說也不例外。百濟神州未披露2021年的研發費用,但該公司在2018年-2020年累計研發投入201.27億元,占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5.27%。由此可見,大筆砸錢投入研發,對百濟神州業績有明顯影響。 因為新藥研發始終需要保持高額的投入,所以百濟神州至今尚未實現盈利。該公司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3.1億元、29.54億元、21.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7.48億元、-69.28億元、-114億元;扣非后凈虧損分別為49.4億元、71.18億元、117.4億元。加上2021年,百濟神州最近4年內累計虧損額超過300億元。 目前,百濟神州已有3款產品先后實現國內全面上市和國際商業化,分別是PD-1單抗、BTK抑制劑和PARP抑制劑。 不過,這些產品一上市就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以BTK抑制劑為例,目前全球有5款BTK抑制劑上市,其中3款已在我國上市。從競爭格局上看,艾伯維和強生的伊布替尼憑借先發優勢,處于絕對領先的態勢。2020年,伊布替尼占據中國市場份額的86.5%。而諾誠健華奧布替尼盡管在療效和安全性上均有一定優勢,但由于上市時間較晚,目前份額較低。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也正奮起直追,2020年底通過納入醫保有望實現以量換價。2022年1月1日,新版醫保目錄正式執行,澤布替尼在繼2020年醫保談判降價44%后再度降價14%,二度降價后的最新醫保執行價格為5440元/盒,每月治療費用報銷前為10200元。此次降價后,澤布替尼成為同類BTK抑制劑中,月治療費用最低的產品。 巨額研發費用再加產品內卷,百濟神州遇到的困境僅僅是國內創新藥企的一個縮影。在77家預虧的企業中,除了百濟神州外,還有前沿生物、亞虹醫藥、君實生物、舒泰神、神州細胞、澤璟制藥等多家創新藥業連續虧損。 業內人士分析,盡管高投入是為了研發各種新藥和技術,但是如果常年持續虧損,或者一旦在研項目遇到困難或者失敗,往往會引起股價的大幅波動,給投資者帶來負面影響。另外,研發進度緩慢、沒有競爭優勢,也會被資本所拋棄。 市場和政策兩只手正在協同配合,促進我國醫藥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去年11月,CDE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提出落實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患者為核心的研發理念,引導并促進科學有序地開發。這將有利于改善同質化競爭、減少臨床資源浪費,促進醫藥行業健康長遠發展。 新規對創新藥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指出了創新藥未來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強調創新藥的臨床價值,減少低水平、同質化的“偽創新”或“仿創新”,積極促進醫藥行業實現真正的創新發展。 部分創新藥企2021年業績預告概況 東阿阿膠歸母凈利增幅領銜 中藥板塊幾家歡喜幾家愁 2021年下半年以來,《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關于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中醫藥扶持政策持續加持,中醫藥產業迎來歷史發展機遇。 面對新環境,中藥企業有新的調整和突破至關重要。從A股上市中藥企業發布的2021年業績預告來看,業績預增與預減的藥企各占半壁江山。其中,東阿阿膠以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4.28億~4.75億元,同比增長888%~997%,排名首位。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東阿阿膠在公告中表示,這是其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專注顧客增長與保留,加快推進產品創新,強化科研成果轉化,不斷釋放品牌生產力,實現穩定良性增長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之前的幾年時間中,東阿阿膠的歸母凈利潤水平保持穩步增長,在2018年達到20.85億元后,2019年變為虧損4.44億元,出現了上市以來首年虧損,可謂經歷“至暗時刻”。導致東阿阿膠2019年業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提價后下游承接能力下降,進而導致渠道去庫存壓力增加。根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2018年東阿阿膠至少12次披露對阿膠塊等核心產品進行提價。 據了解,東阿阿膠從2020年開始調整營銷模式和產品結構,一方面開始降庫存、控制發貨、拉動終端純銷、線上線下渠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則選擇孵化培育拓展新品類,布局休閑滋補產品,改掉“中藥老牌”的傳統定位,使產品形態上更顯年輕化。2020年,東阿阿膠渠道去庫存進入收官階段,然而因遭疫情影響,全年利潤沒有明顯增幅。2021年來,該公司的降費舉措、發力線上銷售渠道,改掉“中藥老牌”的傳統定位,使產品形態上更顯年輕化及新產品的開拓帶來業績的回暖。 同樣調整營銷策略還有佐力藥業,其持續加大市場投入和終端醫療機構的開發覆蓋,基于烏靈膠囊、百令片、靈澤片3個核心產品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優勢,預計2021年實現凈利潤1.7億~1.87億元,同比增長91.44%~110.58%。此外,預告凈利潤增幅在100%以上的中藥企業還有振東制藥、健民集團、奇正藏藥等。 幾家歡喜幾家愁,大理藥業受一系列醫保改革政策影響,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比下降約20%;因參麥注射液未中選中成藥省際聯盟集采,市場空間將大幅萎縮等影響,2021年歸母凈利潤預虧為4500萬~4000 萬元,凈利潤下降幅度達1492.46%。受影響的還有中恒集團,其主打產品血栓通受湖北、廣東等跨省聯合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影響,且在醫療機構與適應癥受限,致使產品銷售工作進展緩慢,預計公司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50%。 在中藥企業中,太安堂的預虧額最大,預計去年凈利潤虧損7.88億元~7.98億元,同比下降3645.45%~3690.44%。該公司指出,報告期內其償還9億公司債,導致營銷流動資金投入不足,營業收入大幅下滑。此外,其終止出售所持轉讓持有子公司康愛多47.35%的股權。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交易終止意味著痛失巨額投資收益。 有分析認為,政策支持是2022年中藥行業發展的一大催化因素。需求端,醫藥行業的剛需特性和醫藥消費升級等因素共同支撐著中藥行業需求平穩增長;政策端,促進中藥守正創新、發展配方顆粒、醫保及支付政策的支持、中藥飲片可以繼續加成不超過25%等形成一系列利好政策,為中藥行業帶來政策紅利和新增需求。